上海 - 北京 - 杭州 - 重庆 - 宁波
VA作品集培训|看完这部电影,我们才知道历史上海归最有光芒的时期...
作者:VA艺术留学2018/01/18点击:2915次
黄晓明教主说:“ 我太喜欢《无问东西》了,赔钱 也要投资 !”
近日沪上黄晓明携妻带子,了《无问东西》的首映式,于电影质量十分满意的黄晓明,自嘲两年粉丝在外面,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明教’的”,而这部电影终于让被顶着“烂片专属”的黄教主信心十足:这个电影是动人的。不管你是哪个年代,哪个年纪,过着什么生活的人,你都可以找到自己。它的格局大,情怀大。”也是因为对影片的喜爱,黄晓明在影片后期追加投资成为出品人之一。
今天VA艺术留学小编就和大家趴趴这部燃爆的电影。
电影《无问西东》正在热映。
VA艺术留学小编按照时间线来给VA的各位小伙伴剧透一下它的大致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24年前后。陈楚生饰演的清华学子吴岭澜国文成绩满分,物理却不及格,当时的清华学堂物理教师梅贻琦(祖锋饰)询问他为何要选择实科(理工科的旧称)而不选择文科时,吴岭澜的回答是不自信的,他只是觉得自己在学生时代只要求学,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是梅贻琦和他说,要选择做真实的自己。
青年时期的吴岭澜,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1924年,泰戈尔来到了中国,演讲了一番,吴岭澜从他的演讲里,发现那些名人们和自己有着同样的困惑,于是他释然了,找到了自己的路,最终听从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继续深造成了西南联大的老师。
吴岭澜的故事延续到了第二个故事里,在那里他成了第二个故事主角沈光耀(王力宏饰)的老师。
第二个发生在抗战时期,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个故事的主角沈光耀(王力宏饰)出生于广东的一个官宦世家,是家中的独苗,眼见山河破碎,他想要去参军,却被听闻消息的母亲赶来制止,但沈光耀还是选择了自己的真实内心,报名参加了飞虎队,最终壮烈牺牲。
而沈光耀选择自己内心的那一刻,正是他在迷茫时,得到了已为人师的吴岭澜对他阐述的那一段关于真实的话(梅贻琦也对吴岭澜说过),当时外面炮火纷飞,内心波涛汹涌。
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原型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学生沈崇诲,17岁考入清华
一名标准的学霸,抗日战争时投笔从戎,驾驶飞机撞击日舰“出云号”,26岁死于淞沪会战的战场。
清华在西大操场南,有一块黑色的花岗岩石板,台阶上有几束鲜花,石板上面有包括闻一多在内的43个校友烈士人名,沈崇诲的名字就在前十位里面。
▲石刻上沈崇诲的名字
一这位只见过25个春天的烈士毕业于清华土木系,民国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岁沈崇诲自清华大学毕业,考取中央航空学校第三期,其目的只有一个
“吾辈今后自当翱翔碧空,与日寇争一短长,方能雪耻复仇也!”
▲穿着清华校服的沈崇诲(中立者)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沈崇诲加入抗战行列。一个月之后,沈崇诲率领诺克机七架,自广德出发,经长兴、吴兴前往佘山及白龙港,奉命轰炸日本船舰。任务完成返航归途,至白龙港上空时,发现大批敌舰。此时的他已发现无炸弹可供投掷,飞机内部机械忽然发生故障,难以返回基地。沈崇诲此时的选择,要么紧急降落,要么跳伞逃生——但他的选择出乎意料,乃奋力一搏,由两千米高空,瞄准其中一艘日本船舰后,将马力调到最大,极速而下直接冲撞日,与日本军舰同归于尽。
▲沈崇诲
这部电影的故事,镶嵌在清华大学的校史中,同时期,有另外一个被人遗忘的故事,那就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子——张锡祜的故事,他的儿子与沈光耀是同学,同样26岁战死在淞沪会战战场,得知儿子死讯后,张伯苓说:
“ 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张伯苓13岁时就报考北洋水师学堂,希望以身报效祖国,没想到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全军覆没,在残存的军舰上见证“国帜三易”,悲愤填胸,张伯苓所说的儿子是张锡祜,跟沈崇诲同样生于1911年,同样就读于南开中学,同样系出名门同样加入中国空军,同样在淞沪会战中阵亡,前后相隔仅仅5日。
图为张锡祜
1937年8月14日
张锡祜驾驶马丁机3006号赶赴南京对日作战,由于当时气象预测不准,突然遭遇到雷雨天气,张锡祜的飞机在临川上空失事,不幸遇难,以身殉国,时年26岁。
1937年8月14日
沈崇诲和他的战友驾驶着21架轻型轰炸机,从广德直飞上海,轰炸日军占领的公大纱厂,轰炸敌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等地,旗开得胜。仅仅5天之后沈崇诲又飞到上海去执行轰炸任务,飞机发生事故,沈崇诲驾驶飞机撞击日本旗舰出云号到另一个世界与南开校友张锡祜汇合。
遇难的消息传到张伯苓耳朵里后,张伯苓并没有哭泣。他先是愕然沉默了一会儿,连声说“死得好!死得好!”
一个父亲竟然说自己儿子“死的好”,如果不是在抗战的背景中,不了解张伯苓父子的爱国情怀,决然难以理解这样看似不近人情的话。
张锡祜阵亡的消息一直被张伯苓藏于心中,不敢告诉张锡祜的母亲,直到抗战胜利张锡祜的母亲让张伯苓说实话,张伯苓才把幼子阵亡的消息告诉锡祜母亲,其母闭门痛哭一日,此后绝口不提此事。
张锡祜于1937年8月2日晨出征前,写给父亲的亲笔家书,附带一张他站在飞机前的留影,在信中他已然预感到了会有不测。
“男等现已奉命出征,地点关系秘密性质,信扎之中不敢奉禀!……儿昨整理行装,发现大人于四川致儿之口谕,其中有‘阵中无勇非孝也’。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于终老,然也不敢为中华之罪人!遗臭万年有辱我张氏之门庭!此次出征,生死早置度外,望大人勿以儿之胆量为念!望大人读此之后不以儿之生死为念!若能凯旋而归,自能奉双亲于故乡以享天伦之乐。倘有不幸,虽负不孝之名,然为国而殉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落款是“男锡祜谨禀二日晨”
VA艺术留学小编希望我们都能记得,那个时代有千千万万个沈崇诲、张锡祜,为了民族的存亡血洒长空,也有千千万万的父亲张伯苓,忍痛说: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第三个故事的主角,就是第二个故事里贫民窟里的孩子。
故事发生在1962年,黄晓明扮演的陈鹏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当陈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面对着他爱的人王敏佳(章子怡饰)和祖国对他的希望,他选择了“我有要照顾的人”。而王敏佳则在陈鹏和李想之间徘徊不定,他俩都是自己的好友。于是因为一次很俗套的误会,陈鹏误以为王敏佳选择了李想,于是他黯然离去,去了大西北。
然后王敏佳(章子怡饰)又因为其它原因,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被批斗,李想却没有站出来替她辩解,王敏佳毁容了,有着心灵感应的陈鹏突然感受到了这一点,于是飞快地跑了回来。在大雨中,陈鹏对李想咆哮:“你怪她对你不真实,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
陈鹏(黄晓明饰)带着毁容的王敏佳去了自己家里,安顿好她之后,陈鹏回去了大西北,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研发原子弹。但是故事也在这里戛然而止,下一个画面就已经是原子弹试验成功,研发人员欢呼雀跃。
影片里原子弹爆炸的场面用了影像资料。在戈壁滩上,李雪健扮演的冯石将军慷慨激昂:“同志们,国内的仗打完了,国外的仗也打完了,一没有披红挂彩开庆功会,二没让回家看望爹娘。一声令下,你们跟着党跑到了这大戈壁滩上,至今家里面的亲人不知道我们在哪,不知道我们是死是活。有的战士的未婚妻,在家等不住了,就跟别人跑了。有的战士去朝鲜的时候才十五六岁,还是个孩子,现在平安回国了,该不该回家和老娘说一声啊?该说!但不能说!这是国家的机密问题!还有的战士,这个岁数了,该回家当爷爷抱孙子了,但是我把他留下了。和我们一起在这个大沙滩上,斗风沙、吃咸菜、喝咸水,为什么?为什么呢?就因为,在朝鲜美国人用一个小玩意,在我们头上悬了好几年,悬着,动不动就嚷嚷着要对我们动外科手术。苏联专家也撤走了,瞧不起我们啊!没有这个东西啊,我们中国人的腰杆子就挺不直,就没地位,没和平,就不能踏踏实实的过咱们的日子,所以现在中央指示,可以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了,我们要在这个大戈壁滩上,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搞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
和《无问西东》里陈鹏的抉择比起来,这是足够真实且有力度的,有牺牲,才能彰显尊重自己的力量。尽管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绩万古流芳。
第三个故事里的李想,在听了陈鹏的话之后,幡然悔悟,于是开始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在一次意外中,救了一个小男孩,自己却不幸身亡。
这个小男孩,就是第四个故事里主角张果果的爸爸。张果果由张震扮演,这个故事讲的是牛奶奶粉的安全问题,如果能够深入讨论,那么会有很强的社会批判力度,但故事最后依旧不痛不痒地一带而过。
而此时,第四个故事和清华大学的唯一联系也只是,张果果毕业于清华大学而已。为此,特地拍摄了张果果回校的一幕,还让章泽天来客串了一个路人甲。
VA艺术留学小编最想和大家八卦的是故事是第二段,西南联大时期是的故事。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清华校史、西南联大校史乃至中国学术界,梅贻琦是一个不能绕过去的名字。梅贻琦不爱讲话,所以有个外号,叫“寡言君子”。他是清华学生,后来考上庚款生出国留学,回国后就在清华任教。作为教育家的梅贻琦鼓励学生勤恳学习,并不希望他们去谈口号,谈政治,但学生不听取他的建议,被抓了,他去保释,劝解,再被抓,他再去谈判,去保释,学生组织的激进活动,他不禁止,不参与,不干涉。
西南联大成立,联大的校务委员会有三个人,除了梅贻琦,还有北大校长蒋梦麟,南开校长张伯苓。
▲从左往右依次为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
尽管论资历论年纪,梅贻琦是排末位的,但实际主政联大的还是梅贻琦。梅校长主管联大不是因为雷厉风行有主见,而是很少发表主见,只有一句“吾从众”,所以当时有一句打油诗,讲梅贻琦的口头禅:
>> 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
1949年撤退台湾,蒋介石派飞机来接各位学者,第一批中,有胡适等人,没有梅贻琦。他拿着行李等待,依然宠辱不惊。电影里,梅贻琦是祖峰扮演的,形神兼备,相似度高达99%。(祖峰老兄真的不要再演恋爱戏了)......
▲左为祖峰老师,右为梅贻琦先生
祖峰老师扮演的梅贻琦曾劝说陈楚生扮演的学生吴岭澜转系。这个学生的英文和国文几乎满分,物理却拿了个不及格。这种偏科在今天看来简直无可救药,无法毕业。但在当时,却并不少见。张世英先生,他入学的时候,学的是经济,然而学了三年,实在觉得自己更适合学哲学,于是去找汤用彤先生。汤先生看了看成绩单,对张先生说:“看你成绩,是个有偏爱的人。”而后一口答应,并建议他可以多研究黑格尔,结果证明,汤先生慧眼,张世英先生后来果然成为小逻辑的一代宗师。
当时的清华转系制度是很普遍的,着名的“清华四剑客”中,除了季羡林没有转系,李长之从生物系转到了哲学系,吴组缃从经济系转到中文系,林庚则从学物理改为学中文——历史证明,他们的选择都是正确的。不过,决定陈楚生命运的,除了祖峰老师的一席话,还有一个重大事件——泰戈尔访华。
1924年4月23日,应梁启超、蔡元培的邀请,泰戈尔坐火车到达北京前门,轮流到北大、清华做演讲,还拜访了溥仪。
▲1924年泰戈尔在清华,
左起张彭春、徐志摩、张歆海、泰戈尔、曹云祥、辜鸿铭、王文显
在清华的演讲是在5月1日晚上八点半,在演讲中,泰戈尔鼓励清华学子,要“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满的理想”。这场演讲中,最闪光的人物,除了泰戈尔,还有充当翻译的徐志摩。“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肩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一幅三友图。徐氏翻译泰戈尔的演说,用了中国语汇中最美的修辞,以硖石官话出之,便是一首首小诗,飞瀑流泉,琮琮可听。”
▲林徽因、泰戈尔和徐志摩
据说,泰戈尔还曾经担当中间人,试图劝说林徽因重回徐志摩的怀抱,结果失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战事蔓延的速度超乎想象。7月9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大学的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应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的邀请,赴庐山进行国是谈话会。7月29日、30日,北京和天津先后沦陷,三位校长已经无法返校。8月1日,教育部拟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课。战火隆隆,诺大的中国,已经很难容下一张书桌。曾经预测日军会在八月空袭长沙的传闻终于变成了现实,只是时间推后到了11月。
第一次空袭,甚至连防空警报都来不及拉响。而由于内部混乱而烧起来的一把大火,让长沙城几乎成了焦土。学生们在街上看到的,是在水缸里被活活煮死的母女,以及在防空洞里被烧焦的市民。
南京陷落,武汉告急,长沙危在旦夕。
1938年1月5日,梅贻琦先生召集了长沙临时大学的师生大会,正式宣告学校将为国家复兴做准备:
也有学生不肯走,他们联合签名反对搬迁,理由很简单,国难当头,不想当“懦夫”。北大校长蒋梦麟特地请来军委会政治部部长陈诚,陈将军对学生说:
>> 你们是国家最后的希望,是“国宝”,倘国之大器,皆化炮灰,将来国家形势必定更加严峻,我们应当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死中求生”,中国奋起,建国更需人才,中国最好大学的学生,要完成的是后者。
1月20日,这些“国之大器”正式踏上了从长沙转往云南昆明的迁徙之路。路线主要分为三路:
一路由女生、体弱者和大部分教师、家属组成,沿铁路和水路,经粤汉铁路到广州转香港,再乘海船到安南(今越南)海防,由滇越铁路经河口到达昆明。这一队由教务长樊际昌和梅美德、钟书篇率领。
一路则从长沙出发,绕道桂林、柳州、南宁,过镇南关进入越南,到河内转乘滇越铁路火车赴昆,此路由陈岱孙、朱自清、冯友兰、钱穆等十余位教师组成。
最艰险的一路,走的是陆路。经体检身体合格,体力较好的师生,由长沙乘船到益阳,再从湘西徒步穿越贵州省,凭一双脚走到云南昆明去。由国民政府指派中将参议黄师岳任团长,原南开的黄钮生教授任旅行团指导委员会主席,教师组成辅导团。这支队伍中,有我们熟悉的沈从文和闻一多。队伍在湖南沅陵留宿时,他特别把闻一多请到兄长家里,请他们吃狗肉。第一次吃狗肉的闻一多开心得大叫:“好吃、好吃!”
▲闻一多等教授带领的青壮队边走边玩,被称为“湘黔滇旅行团”
一路行走之中,11级学生穆旦(原名查良铮,金庸堂兄),行前先在长沙购买英文小字典一册,边走边读,背熟后陆续撕去,抵达昆明时,字典完全撕光;地质学家袁复礼带领学生边走边进行地质考察,调查沿路民风;北大曾昭抡教授(曾国藩的侄曾孙),行走不抄近路,即使盘山公路也如是,被大家认为“颇具曾文正公脚踏实地,实干苦干的遗风”。
整整68天,他们用脚步丈量了1671公里。1938年4月28日,这支队伍成为最后一批抵达昆明的临时大学师生,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在路上遇到坐车前往昆明的学生,很有可能是第一路从香港到越南再到昆明的女生团。因为车上的女生,许多还穿着白色旗袍和高跟鞋,显然不大可能是徒步团的成员。
▲徒步迁徙的联大师生
这些穿旗袍的女学生,很快就没这么时髦了。她们当时大概没想到,接下里,她们将面临的是怎样的学习环境。
首先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铁皮校舍,它们的设计者来自明星设计cp梁思成、林徽因夫妇。1938年1月,到达昆明的梁林夫妇应梅贻琦之邀,给西南联大设计校舍。没钱没材料,因为实在太穷,设计方案一改再改,校舍从高楼成了平房,砖墙成了土墙。
觉得委屈的梁思成冲到梅贻琦面前,砸下第五稿设计图,说:“你们知不知道农民盖一幢茅草房要多少木料?而你给的木料连盖一幢标准的茅草房都不够!”梅贻琦回答,正是如此,才需要土木工程系的老师想办法解决。最后,124亩的校园里,只有图书馆和实验室能用青瓦做顶,教室用铁皮,至于宿舍,茅草就行了。
▲西南联大校舍
铁皮屋顶的教室,最怕下雨,而云南偏偏多雨。电影里,同学们因为雨声太大而听不清老师讲课,老师只好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停课赏雨。这件轶事来自西南联大法商学院教授陈岱孙,陈岱孙向来很会把控时间,内容讲完,一说“下课”准打铃,唯独经常会被下雨打乱节奏,后来索性就停课赏雨,师生静坐,一心听雨。
下雨天照旧上的是体育课。听雨的王力宏推开窗户,外面就有老师马约翰带着学生们跑圈运动。
▲马约翰和学生
现在在清华西区体育馆南侧有十二个雕像,其中有梅贻琦、闻一多、梁思成等,马约翰是唯一一个因体育被奉为“名家”的教授。因为深受“东亚病夫”的刺激,马约翰年少时就是运动健将,还拿过“万国运动会”的1英里赛跑冠军。他原先在清华化学系当助教,后来到体育部任教。当时的清华要求每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四点到五点,全校学生必须穿短衣到操场锻炼。为了督促学生运动,马约翰拿着小本子去角落里揪出想逃过锻炼的学生。
在西南联大的时候,何兆武因为阑尾炎被允许免修体育半年,可他却休了一年。他本想跟马约翰打个招呼就这么过去,马约翰却对他说“体育不及格毕不了业。吴宓是大教授了,当年跳远不及格,就没有让他毕业,又蹲了一年。”最后,何兆武用交体育报告的方式补回成绩。
跑警报是联大学生的一项常态工作。
电影里,陈楚生拎着鸽子去跑警报,实际上,和禽类一起跑警报的教授是有的,不过,抱的是鸡,抱鸡的是金岳霖教授。
▲金岳霖
在防空洞里讲课的情节是为了电影而加出来的,给学生们讲恐龙的是第一个发现恐龙的地质学先驱袁复礼。用浓厚方言在山间讲课的是陈寅恪,这大概是艺术加工,陈寅恪眼睛不好,每当警报响起,视力不好的陈寅恪就在人群里摸索。在联大任教的刘文典总要高呼“保护国粹要紧”,组织学生们架起陈寅恪躲到防空洞。
但确实有教授在防空洞和学生讨论数学问题,这就是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
要保护陈寅恪的刘文典,更着名的传言是,跑警报时看见沈从文,就对同行的学生说:“陈寅恪跑警报是为了保存国粹,我刘某人跑是为了庄子(刘文典是庄子专家),沈从文跑是为了什么?”这则脍炙人口的段子其实是道听途说,并没有实际来源,刘文典曾经到沈从文家吃过好几次饭,关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
电影里,王力宏跑警报的时候,喜欢到锅炉房煮糖莲子,这个典故出自汪曾祺先生的回忆文章。在汪曾祺的记忆里,有两个人不跑警报的。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中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和王力宏一样不害怕轰炸的还有外文系的许渊冲。许渊冲当时有一句名言:“大难之下,赶快读书,不要等到炸得读不成了。”1940年10月的一个夜晚,一次大轰炸过后,吴宓穿行房屋毁圯、瓦砾尘土堆积的劫墟,去新校舍讲授欧洲名着柏拉图的课,当晚仅到学生二人,其中一人就是许渊冲。
条件如此艰苦,学生和教授们却依旧坚持治学研究,因为唯有读书,才能救国。
钱穆为了写《国史大纲》,住在偏远的寺庙里,每个星期四上午坐火车到昆明,火车在中午十二时左右抵站,途经数十山洞,下午五时后抵达,课程排在晚七时,及到,时间匆促,钱穆不得不奔出火车站,径乘人力车直奔课室。晚饭是在路上吃的,买一个馒头或蛋糕。到课堂时,发现很多校外旁听生,“争坐满室”,钱穆不得不爬上学生的课桌“踏桌而过,始得上讲台”。讲完课,已经是九点。
▲讲课的钱穆
外文系的学生李俊清,曾经在路上看到一只毛色黄褐的大狗,被人追打,要把它捉去杀了吃。李俊清救下这只狗,不想从此,这条大狗就成了西南联大的课堂常客,每次来校,总是卧在教室门外。有一次,外文系主任陈福田上英文写作课,大狗不知何时溜了进来,趴在李俊清的椅子底下,陈福田走过,踩了它的尾巴。李俊清吓得要命,心想这下完了。“没料到洋派十足的F.T不但没发脾气,反而蹲下去摸摸大狗,连声Sorry。”
后来,大黄狗还上过吴宓的《中西诗比较》课。吴宓见大狗于教室角落里蹲坐,笑着对大狗说:“目前我尚不能使顽石点头,不是你该来的时候,你还是先出去吧!”说罢挥一挥手,大狗似乎听懂了吴先生的话,立刻低头垂尾悄悄走出去了。(我好羡慕这只狗!!!)
成绩优相貌佳的王力宏因为在轰炸中失去了小伙伴,最终违背了母亲米雪的意愿当了空军,他加入的是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这个部队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飞虎队。
实际上,西南联大加入飞虎队的学生基本从事的工作都是翻译。梅贻琦曾经亲自动员学生参加翻译工作,其中包括他自己的一对儿女梅祖彦、梅祖彤。翻译经常要随突击队出征,临行前,每个人都要照相填表,有一栏写的是:“当你不幸阵亡时,如何通知你家人”。
在西南联大原址有一块纪念碑,碑背面刻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提名”,一共有834人,其中14人牺牲。第一个牺牲的联大从军学生叫黄维,是1942级外文系学生,他在1941年应征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不幸于1942年6月在澜沧江牺牲。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提名
VA艺术留学小编和大家扒完了西南联大的八卦故事,我们看到了一段海归最放光芒的时期,国难当头 名校海归们纷纷放弃安逸回到战火纷飞中,为了民族大义 献上了自己青春,而这段最艰苦的岁月,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闪烁的注脚
推荐资讯
-
VA大师说第41期 | 做动画设计的还不懂“蒙太奇思维”?
时间:2021-03-30点击:6501次
-
VA大师说第40期 | 什么样的黑科技才配改变世界?宜家SPACE10专题篇
时间:2021-03-12点击:5602次
-
VA艺术工坊第8期 | 开学季“奋斗slogan”艺术拼贴画报DIY!
时间:2021-03-05点击:6127次
-
VA大师说第39期 | 细菌艺术,造物主的秘密于艺术领域的探索
时间:2021-02-26点击:7944次
-
VA大师说第38期 | 包豪斯的关键词得再多一个:平面设计
时间:2021-01-29点击:7359次
